
盡管資本市場對算力泡沫發出的警告不斷,但英偉達CEO黃仁勛依然對算力產業的發展調高了預期。在近期一次訪談中,他預測AI推理即將迎來十億倍的增長,并指出由AI增強的經濟活動將催生一個每年5萬億美元的AI基礎設施資本支出市場。
值得注意的,就在訪談前的72小時,英偉達與OpenAI正式達成戰略合作,黃仁勛稱這筆交易為“能想象到的最聰明的投資之一”。但也有券商分析師將這種交易模式比喻為金庸小說中的“梯云縱”——看似向OpenAI投資1000億美元,實則這些資金又以訂單形式流回自家口袋。這種左腳踩右腳的模式,使英偉達提前鎖定利潤。
面對這樣的“算力激進者”,比起泡沫更擔心的是錯過,近一個月以來,如甲骨文、英特爾等廠商開始以訂單、資金或股權方式與英偉達結盟,一個以美國企業主導的AI新生態正在醞釀。而在國內算力市場上,隨著單顆算力芯片的焦慮逐步緩解,建立一個具有同樣生命力和吸引力的生態系統也開始變得迫切。
生態競爭進入拐點
不斷被抬高的需求正在驅動全球算力競賽進入淘汰賽階段。
在英偉達與OpenAI的合作中,計劃建設高達10GW的AI數據中心,相當于部署400萬-500萬個GPU。這一規模足以令后來者望而卻步。
更重要的是,隨著大模型迭代速度加快,各個賽道涌現出了大量的新框架與算法,而這些往往基于英偉達的平臺開發。這意味著,這種生態結構一旦固化,額外的兼容性成本與技術負擔將讓后來者變得更加難以突圍。
作為英偉達最強勁的中國對手,華為嗅到了算力風向的變化。
今年8月,華為對外宣布軟件全面開源開放策略,包括新增開源CANN、Mind系列應用使能套件、openPangu等,同時支持業界主流的開源社區和開源項目。而在前不久的華為全聯接大會2025上,華為常務董事汪濤更是透露未來5年,華為計劃每年投入150億人民幣生態發展費用、1500P開源社區算力,并投入15000人進行生態平臺開發與支持。
“這個決策是在很多客戶的促進下形成的。”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,“開源開放”這四個字很難,尤其是對華為這種成長型公司,大家習慣把源代碼捂得死死的,因為是核心資產。
華為最終明確:變現要靠昇騰硬件,其他一切都可以開源開放。“開源開放是促進硬件規模和硬件的普遍使用,大家都用了,我賣得多了,開源開放的錢就掙回來了。”徐直軍說,這一決策背后,是華為經過內部激烈辯論達成的共識,說服了大家到底從哪里掙錢。
這一決策也意味著華為主動斬斷了一條可能的“利潤路徑”,為了獲得互聯網等企業的長期信任,華為克制了自己“下場”做大模型的欲望,明確了盤古的邊界,通過開放換取更廣闊的生態空間。
在徐直軍看來,“生態問題我們想清楚了,(技術)捂在身上干什么,開源開放,用多了就有生態,用少了生態就跑了。”
生態如何追趕
目前,中國算力產業正處在從硬件突破向生態構建轉型的關鍵時期,在硬件層面,中國企業已經取得顯著進展。比如昇騰系列處理器在算力密度、能效比等關鍵指標上已具備國際競爭力。此外,寒武紀、海光信息等國產企業也在特定領域實現了技術突破。
然而,硬件的突破只是第一步。算力生態的競爭本質上是開發者生態、應用生態和標準體系的綜合競爭。
在上述訪談中,黃仁勛毫不避諱地談及中國的AI能力,他表示,“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優秀的企業家、最多的AI工程師,并且行動迅速。(芯片能力)他們落后我們一點。我們必須去競爭。”但他同時也指出,英偉達的護城河比三年前更寬,因其不僅是硬件和軟件提供商,更具備迭代速度、規模優勢和能源效率等綜合能力。
一家國產算力產業鏈公司負責人對記者表示,目前國內缺的不是一顆能與H100或者B200對標的芯片,而是缺一個能讓全球開發者使用的“中國版CUDA”。
在他看來,CUDA是一套基于英偉達的GPU的并行計算平臺與編程模型,經過十余年發展,在CUDA上構建的AI應用都被牢牢鎖定在英偉達的硬件平臺之上,這種生態優勢比單純的技術優勢更難超越。面對CUDA生態的壓倒性優勢,中國算力產業的生態建設需要擁抱主流、降低門檻。
“昇騰也在與業界開源社區和開源項目展開深度合作,如Triton、PyTorch、vLLM、verl等,并會將新的功能和特性開源到社區,讓開發者可以第一時間獲取到最新技術。”華為昇騰計算業務總裁張迪煊表示,一方面,作為PyTorch基金會最高級別會員,深度參與主流框架建設,另一方面,與vLLM等熱門開源項目深度合作。華為也在通過貢獻插件化架構等技術方案,降低了生態維護成本。
根據官方公布的最新數據,目前昇騰主導開源的60多個項目,累計有6500多名核心貢獻開發者。昇騰也在50多個開源社區和開源項目中積極貢獻,累計貢獻37萬行代碼。
“為什么我們不兼容CUDA生態,一定要搞開源生態和MindSpore(昇思),也是為長遠考慮的。”徐直軍表示,所有的軟件生態都不依賴于西方生態和供應鏈,就是要把生態構建起來。
盡管芯片供應問題一度阻礙了昇騰生態發展,但他相信,“生態是用出來的,心往一處想。”只有整個產業鏈同心協力,中國算力生態才能真正實現起飛,在全球算力競爭中占據應有地位。這條路雖然艱難,卻是中國算力發展的必由之路。